党史学习教育 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一分钟(32)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中国革命前程

时间:2021-12-21

来源: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秋懿

录入:王秋懿

审核:薛曼

【字体:  
 

   枫树坪下听传统,八角楼前觅灯光,八角楼的故事,在井冈山广为人知。多年前,正是在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里,每晚窗边散发出来的微弱灯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村,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曾设立在此。毛泽东曾在这里长时间居住,由于在卧室顶有采光用的一个斗八藻井,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当年,由于敌人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给养非常困难,毛泽东同志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着红米饭南瓜汤度日,穿破衣烂衫御寒,领导井冈山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昔日的八角楼,地上满是青苔,阴暗潮湿,条件非常艰苦。
除了居住条件,“油”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紧缺物资。数千红军吃饭炒菜要用油,晚上点灯照明也要用油,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外地的油根本进不来,山上生产的油又极为有限。
 
   为此,毛泽东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并宣布了一个用油的规定:“连以上单位办公、开会用一盏灯,可以用三根灯芯;不办公、不开会时则不用灯。平时,每个连部只留一盏灯,只用一根灯芯,以备换哨、查哨时急用。”
 
   按照规定,主席办公到深夜可以点三根灯芯,但是他为了节省用油,只点一根灯芯,就是在这根灯芯微弱的灯光下,写了这两篇著作。
 
   这两篇著作就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从白色政权的分裂与战争、群众基础、革命形势、红军存在、党的力量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根灯芯的油灯虽然光亮暗淡,但却与天上的北斗一样指明了方向。
 
   风雨百年,青史可鉴。在井冈山上,当地人常说八角楼的灯光就是黎明的曙光,正是在这栋建筑里,毛泽东总结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和井冈山浴火重生的苍松翠竹一道,铺陈出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

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检察院 邮编:150000
黑ICP备05000574号-2 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检察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