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一分钟(23)《湘江评论》
时间:2021-09-08
来源: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秋懿
录入:王秋懿
审核:薛曼
【字体:大 中 小】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亡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这段话出自《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100多年前,青年毛泽东就是在这里——修业学校编写《湘江评论》的,用激扬文字唤起工农万千。
1919年4月,26岁的青年毛泽东离开北京回到长沙,成为修业学校的一名教员。“五四运动”随即爆发,并席卷全国。在这场大潮中,毛泽东认为湖南急需办一份刊物,以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巩固群众的革命热情,发表自己的政见,推动“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在与湖南学生联合会会长彭璜等人商议后,毛泽东决心创办《湘江评论》。

在决定创办刊物之后,毛泽东一人身兼数职,既是主编,还担负写稿、编辑、出版的任务,连校对也亲自上阵。他白天上课,晚上挑灯写稿。
在新民学会的资料当中,周世钊同志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半夜还可以看到墙壁当中(光线)透过缝隙,毛泽东同志不顾暑气熏蒸,蚊虫叮咬依旧在挑灯写稿,在他的同学周世钊回忆录中写道,润之编写《湘江评论》是极其艰苦的,没有办公地点他就在宿舍进行创作,没有钱约稿他就自己动手编写, 前后一共为《湘江评论》(写了)40余篇稿件。
1919年7月14日,第一期《湘江评论》印发后,引爆全城。
第一期原本是计划印刷2000份的,但是刚刚到街上一叫卖被大家一抢而空,于是又赶紧加印2000份,又一抢而空,所以从第二期开始《湘江评论》计划印刷5000份,这个媒体所产生的公众的热切度和关注度是非常超前的,可以说是非常“燃爆”的刊物。
《湘江评论》全是白话,文字通俗而富有激情,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和腐朽当局一针见血地抨击,反对封建专制与封建落后思想,倡导民主与科学。
当时他所发表的《民众大联合》的观点,激起了当时社会一致的共鸣,紧紧地依靠民众的力量 ,民众联合起来力量才是最伟大的,除此以外他所说的什么问题最大,吃饭的问题最大,这也实实在在地把民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湘江评论》在长沙发行之后,迅速流传到湖南全省,然后沿着水陆码头扩散到武汉、广州、成都、上海等大城市。从创办到被反动军阀查封,虽然只出版了四号正刊和一号临时增刊,前后只存在一个多月时间,但被公认为是“五四”时期最出色的革命刊物之一。在《湘江评论》的影响下,一大批青年投身救国革命事业。
如今,长沙市都正街街道马王街28号,坐落着历经百年沧桑的修业学校,这条被现代化高楼环绕的古巷依然回荡着百年前先行者振臂一呼的时代强音。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亡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这段话出自《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100多年前,青年毛泽东在修业学校编写《湘江评论》,用激扬文字唤起工农万千。
1919年4月,26岁的青年毛泽东离开北京回到长沙,成为修业学校的一名教员。“五四运动”随即爆发,并席卷全国。在这场大潮中,毛泽东认为湖南急需办一份刊物,以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巩固群众的革命热情,发表自己的政见,推动“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在与湖南学生联合会会长彭璜等人商议后,毛泽东决心创办《湘江评论》。
在决定创办刊物之后,毛泽东一人身兼数职,既是主编,还担负写稿、编辑、出版的任务,连校对也要亲自上阵。他白天上课,晚上挑灯写稿。
在新民学会的资料中,周世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半夜还可以看到墙壁当中(光线)透过缝隙,毛泽东同志不顾暑气熏蒸,蚊虫叮咬依旧在挑灯写稿。在他的同学周世钊回忆录中也有写道,润之编写《湘江评论》是极其艰苦的,没有办公地点他就在宿舍进行创作,没有钱约稿他就自己动手编写, 前后一共为《湘江评论》(写了)40余篇稿件。
1919年7月14日,第一期《湘江评论》印发后,引爆全城。
第一期印刷的2000份刚开卖就被一抢而空,随后加印的2000份又被一抢而空,因此从第二期开始,《湘江评论》计划印刷5000份,产生了非常超前的热切度和关注度。
《湘江评论》全是白话,文字通俗而富有激情,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和腐朽当局一针见血地抨击,反对封建专制与封建落后思想,倡导民主与科学,尤其是《民众大联合》的观点,激起了当时社会一致的共鸣,观点认为要紧紧地依靠民众的力量,民众联合起来力量才是最伟大的,除此以外什么问题最大,吃饭的问题最大,是实实在在将民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真实写照和现实反映。
《湘江评论》在长沙发行之后,迅速流传到湖南全省,然后沿着水陆码头扩散到武汉、广州、成都、上海等大城市。从创办到被反动军阀查封,虽然只出版了四号正刊和一号临时增刊,前后只存在一个多月时间,但被公认为是“五四”时期最出色的革命刊物之一。在《湘江评论》的影响下,一大批青年投身救国革命事业。

如今,长沙市都正街街道马王街28号,坐落着历经百年沧桑的修业学校,这条被现代化高楼环绕的古巷依然回荡着百年前先行者振臂一呼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