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一分钟(22)米缸“长出”棉絮
时间:2021-08-17
来源: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秋懿
录入:王秋懿
审核:薛曼
【字体:大 中 小】
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革命军和新旧军阀最大的差别,就是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损坏东西要照价赔偿。维系群众的关系,赢得群众的人心,这就是这支军队铁的纪律。在井冈山上,有一口米缸的传奇故事见证了这段历史。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敌人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封锁,物资极度匮乏,战士们常常食不果腹。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途中驻扎在莲花县的甘家村,不明真相的村民以为是军阀来了,便四处东躲西藏。

战士进村时一个老乡也找不到,这时部队又断粮许久,战士们又累又饿,疲惫不堪。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听见炊事员兴奋地叫喊声,“班长,快来呀,我找到粮食了!”
图片
原来在一间破陋的矮房墙角,发现了一口古铜色的米缸,装着半缸白花花的大米。按说没见到老乡本人就拿走人家的东西是违反纪律,但想到饿着肚子的战友们,炊事班班长心酸不已,犹豫不决。最终,为解燃眉之急,只能把老乡家里的半缸米做成了饭,让战士们先填饱肚子。
毛泽东同志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非常生气,他狠狠地批评了战士们,并且还命令战士们要照价赔偿。所以红军战士当时在米缸里放了一床棉絮还有4块银元,并留下了一封感谢信。
待部队离开后,米缸的主人陈娇枝回到家里,发现家里半缸的米空了,却塞了一床棉絮、4块银元和一封信,信上写着:“老乡对不起,我们到你家时找不到人,吃了米缸的米,留下一床棉絮作为补偿,请收下。”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坏东西要赔偿,这是人民军队铁的纪律。从此,这口米缸成了陈家的传家宝。新中国成立后,陈娇枝家里生活条件好转,添了新家具,唯独这口缸没有舍得换,几十年过去了,缸裂了个缝,陈娇枝修补后还坚持在用。
“米缸看似普通,但却是我们工农革命军纪律严明的一个最好的历史见证。体现了我们部队和老百姓的军民鱼水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 龙艳这样说。

直到1969年,陈娇枝将这口米缸捐赠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1994年,这口米缸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历经岁月洗礼,米缸依然立身在井冈山博物馆里,无声地解说着当年秋收起义部队绝处逢生、由弱变强的伟大转折中,所蕴藏着的深刻道理和必然规律。